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狀態已經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污染治理、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難題。
1、什么是礦山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是解決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礦山生態修復研究發展迅速,礦區土地的生態復墾工作也逐步開展起來。為避免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應依據礦山不同開采時期的技術特點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制定和調整相應的復墾和生態修復方案,做到采礦與生態修復的一體化、同步化,最終實現礦山生態功能的修復。
到底什么是生態功能修復呢?生態修復一定要從簡單的復綠過渡到生態功能修復,總體上應該重新建立一個完整功能性的生態系統。但是,恢復生態系統功能,決不僅僅是植被的恢復。所以,生態功能修復一定要強調已經破壞或者退化生態系統功能的整體提升。
礦山生態修復也絕不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還要考慮到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匹配的經濟、社會系統的修復,這兩個系統一定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
我國現在的生態修復范圍比較大,不能刻意、盲目追求特定的修復狀態,必須要根據礦山所處的區域、位置以及生態適宜性來設定生態修復的目標。
那么,生態功能修復的目標是什么?首先,要考慮生態適宜的情況下進行怎樣的穩定修復;其次,修復以后能否達到比較好的生態系統結構;最后,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達到比較好的生態功能,比如水源涵養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游憩娛樂等。
從生態系統來講,生態修復中追求的是物種、種群或者生物多樣性的修復到生態系統修復的轉變,這種修復強調的是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整體上偏重于自然生態系統。但是,對礦山生態功能修復而言,則一定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目標,包括文化功能、美學功能和公眾感受等等。
生態功能修復要考慮生態系統本身具備的自然功能,還要充分考慮修復以后能夠為人類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為什么特別強調這點呢?現在礦山大面積的破壞,對破壞區域人類的影響特別是對局部地區居民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為此,礦山的生態恢復不能僅僅停留在植被恢復,而要考慮到在生態系統功能保障的情況下能夠為居住地的居民提供什么樣的生態服務,比如供給功能、原材料功能、凈化水質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美學功能等。
目前,生態功能修復的意義更重要。過去礦山開采規模比較小,礦山開采遠離城市地區,范圍比較小,修復更多側重植被的恢復,較好地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則算是做得好一點的。當前,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礦山開采離城市越來越近,礦山的修復必然要考慮與其周邊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另一方面,礦山開采規模也越來越大,修復方式肯定不會是單一的植被修復,不僅要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還要考慮到各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因此,修復目標和方向也應該因地制宜。